25 三月 2013

閩南雞卷或得名於閩語諧音「多」

        雖然名為「雞卷」,傳統的閩南「雞卷」卻吃不出「雞」味,這名字的由來一種較為可靠的說法是源於「辦桌」。「辦桌」時總會多出一些剩菜,廚師就把這些剩菜卷起來炸,取名叫「多卷」。在閩南語裡「多」跟「雞」的發音類似,於是最後演變成了「雞卷」。

   文章鏈接: http://goo.gl/wxKxa


「豬母寮」的故事

        閩南語「豬母寮」說的是母豬的豬舍。曾經有一戶人家因一頭母豬發家。他們對待母豬的衣食住不敢有絲毫怠慢,還給它配了金耳環,它的豬舍遠近聞名,整個村落後來也都改名豬母寮。這故事流傳了兩百多年,也讓這戶人家遠在美國的後代憑著它找回了自己的故鄉。鄉音已改,但豬母寮的故事卻成了鄉人相認的根。
    文章鏈接: http://goo.gl/oLVMo

為什麼是蘇州──「去蘇州賣鴨蛋」的由來

        「去蘇州賣鴨蛋」在閩南語里是對「到另一個世界」的戲稱,然而為何是蘇州?難道是因為「上有天堂,下有蘇杭」,於是自然認為「蘇州」就是人死後的歸屬?閩南文化自有它的解釋,而它居然和我的想當然大不相同!

        文章鏈接:http://goo.gl/QuqCp

“吃”出來的智慧──和飲食有關的台灣諺語

        寶島台灣以其豐富的美食文化享譽世界,而這些美味的食物滋養的不僅僅是老饕們的胃,還有這片土地上的語言文化。究竟是食物本身還是這些“吃”出來的智慧更有味道呢?且隨博主來看看。

        文章链接:http://goo.gl/fpVgn

專訪高行健:兩岸文字不必強求統一


      同一個詞語“窩心”,在台灣指欣慰,在大陸指揪心,意思竟然完全相反,在兩岸交流越來越密切的今天,詞彙差異帶來的不便引發了統一兩地文字的呼聲。
      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--高行健卻有不同看法,“正如同文學創作是不分國界的,因此文字不必強求統一,”他說。

      文章鏈接 http://goo.gl/91Piv

小小俚語大學問


      所謂的知識,是不是就只存在傳道授業課堂上,或是整齊地印刷在書冊中呢?網友"波西米亞詩人"就發現對於自己天天都在講的俚語,一時竟不能解釋出個所以然,認真搜索了一下,竟發現小小俚語包含著大學問!
      通過尋找俚語背後的典故,進一步認識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語言,這樣的方式是不是既有趣又有收穫呢?

      文章鏈接 http://goo.gl/YDIQK

24 三月 2013

兩岸電影譯名比一比

      是「辣妹過招」聽起來有吸引力,還是「賤女孩」才顯得夠直截了當?是「我的失憶女友」點破劇情好,還是「初戀五十次」製造懸念更妙?你是更喜歡「再見了可魯」的溫情催淚,還是更鍾意「導盲犬小Q」的可愛賣萌?
      兩岸譯名各有特色,優劣好壞則見仁見智,本文通過影片譯名對比,讓你一窺兩岸文化差異。
   
      文章鏈接:http://goo.gl/GtXVl